
- 行業機構
- 中國出版協會少年兒童讀物工作委員會
- 中國少年兒童報刊工作者協會
- 下屬單位
- 北京大開明經濟貿易發展中心
- 北京金開明書刊發行有限公司


聲明:本網站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 京ICP備13015003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22170
藏在漢字里的糧食 | ||
2020-12-25 10:29:44 《中國中學生報》 | ||
作為傳統農業大國,我國的傳統文化包含了許多和糧食有關的元素。早在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,就常見商王求問“受年”“受禾”等記錄。問“受年”“受禾”,其實就是問莊稼收成如何。“禾”“年”與莊稼收成有關系嗎?當然有,而且關系大得很。 ![]() “禾”字太形象,讓人一眼就能認出是成熟了的谷類作物。“年”也很形象,不過卻是兩個文字的組合意象:禾+人=年。
![]() 人背負谷物,簡直就是一幅人收割完莊稼、將其搬回家的簡筆畫!這也正是“年”的本義:年成,谷物成熟,寓意豐收。古代農業生產水平只能做到莊稼一年一熟,因此擅長耕種的周人便以谷物成熟一季為一年。
谷類作物亦稱“禾谷類作物”,屬于禾本科,主要包括稻子、小麥、大麥、燕麥、黍、稷等,其中很多作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成為中國人的口糧,且在象形文字中得到了細致的描寫。比如:
![]() 考古發現證實,中國在萬年以前就已經有人工培育水稻。水稻喜水,主產地在南方。北方則以旱作農業為主,比如黍、粟。
![]() 黍、粟有時都被稱為小米,讓人傻傻分不清。你可以這樣簡單區分:黍俗稱黃米,色澤更黃,而且有黏性,可以用來釀酒,或是做年糕、黏豆包等;至于粟,我們平常喝的小米粥,就是用它熬的。
考古發現,在商周時期的糧食種植遺存中,粟要遠多于黍,然而我們的詩詞和典故,卻似乎對“黍”更情有獨鐘,比如:故人具雞黍,邀我至田家。“雞黍”一詞的來歷,要從《論語》中找:子路與老師一時失散,被一老者邀至家中,老人殺雞做黍米飯招待他。但同樣是這位老者,批評孔子師徒“四體不勤,五谷不分”。“五谷”一詞從此為世人所熟知。
對于什么是五谷,古書中說法不一,通常是指稻、黍、稷、麥、豆。(這里的“稷”就是“粟”。)麥子的典型特征是穗有芒。在甲骨文中,主要的麥類作物有兩種:你沒看錯,“來”字原指小麥,“往來”之意純粹是借用。有學者認為“來”與“麥”不同:“來”指小麥,“麥”指大麥。
![]() 《詩經·周頌·思文》中有一句詩:貽我來牟,帝命率育。這里的“來”就指小麥,“牟”是大麥,與“麥”的字音很像。整句詩的意思是:天賜給我瑞麥,帝王命令百姓種育。這首詩的主要內容是歌頌周人始祖后稷。
傳說后稷生而有靈,剛會爬時,便能種莊稼。后稷被人們尊為谷神、農神,“稷”字也因此有了更神圣的含義:除了代表“粟”,還常被引申為糧食的總稱。“稷”與代表土地神的“社”組合在一起,就是“社稷”——國家的代名詞。從這個角度講,愛糧食,就是愛社稷、愛國家的根本!
你愿意從此刻開始,從光盤行動開始,把愛國落到實處嗎?
巨蕓 |
最新評論共條 |